爱乐奇英语创始人潘鹏凯:学习力就是生存力
1995年6月,中国北京正式向公众开通互联网,随即,上海、深圳、天津、珠海,成都相继开通。转瞬20年,互联网几乎改写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无论组织模式、社会结构还是意识形态。互联网20年的成长史,是中国深层次转变的历史,也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在爱乐奇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和赛伯乐投资集团联合举办的“学习力高峰论坛”前夕,爱乐奇英语的创始人兼CEO潘鹏凯博士回顾了近20年,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教育带来的巨大改变,并提出:未来20年,学习力就是生存力。
1995年,当杭州电信刚刚开通互联网,潘鹏凯博士还在浙江大学任教,那时候就开始接触校内网络,随后自己家也接上了网线,他笑言:“我可是当时杭州上网的前20名。一根网线,改变了我的求学、创业,甚至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
潘鹏凯博士用三个小故事来与我们分享了他与互联网的20年。他的这20年都与教育密不可分,以下内容根据潘鹏凯的访谈内容整理。
求学:通过互联网,我获得MIT的青睐
1995年,我开始着手申请国外的学校。那时候,互联网还未普及,我们能接触到的外界讯息非常少。一般的学生申请就是查阅国外学校的介绍,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考托福,考GRE ,按部就班10月份递交材料,等待第2年春天的录取消息。
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个联接世界的窗口。与其他的申请者不同,我在申请学校之前,就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在网络上搜集讯息,考虑哪一所学校比较适合我。专业的设置、导师的研究方向、对申请者的需求我都会详细的比较。
1996年,我在互联网上查找到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通过互联网,我能看到地球的另一边,媒体实验室的各位教授研究的方向、教学的过程和成果。我就开始主动地写邮件与这些教授们沟通。我特别感兴趣的2-3位教授,我还根据他们公布在互联网上的教学进度和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作业,跟进他们的项目,与他们探讨研究的方向是什么,我又该如何参与其中。
当时,如果单从分数上来看,我的托福成绩并无优势,GRE也没考,所以我的同学都认为,我能申请上一个学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就是借着互联网,让MIT的教授预先已经认识我,了解我,了解我要做什么?我也知道他的研究方向,知道如何更好地参与项目。教授们都很惊讶,一个中国的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们沟通互动,录取前就能主动参与项目。借助依靠互联网的力量,我得到MIT媒体实验室的全额奖学金。
创业:依靠互联网,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
在MIT快毕业的时候,我开始研发一些语音识别的软件。那时,传统的语音识别大多是在单机上完成,我发现一些语音识别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令人机对话变得更加多元化,人与电脑不仅可以文字沟通,还可以语音沟通。电脑变得更加智能,更像一个人。
从教育层面,我们常说“教练”、“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练”与“习”尤为重要。智能化的电脑在语音识别功能上甚至超过人类,可以帮助人们在认知、朗读、阅读等方面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于是我决定回国创业,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中国人更好地学习英语。
从2004年至今,创业十余年,我发现这条路越走越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速度,网络平台今非昔比,更加便捷和多元化。沟通对话、纠正发音、智能练习都可以通过电脑实现,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你会发现,计算机变得不仅仅只是一件工具。原先只是人输入程序,然后计算机运行,现在很多时候是反过来了,是电脑在教你,帮助你学习。
我们现在的事业就是去研发一种聪明的电脑,一个新型的学习平台,在某一领域领先于人,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对我而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创意,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革新:拥抱互联网,让学习突破时空
互联网对于教育的改变,最直观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三尺讲台三寸舌,老师授课学生学。现在的课堂越来越科技化,远程视频、互动白板等一系列媒介的介入,构成了一个老师、机器、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移动互联时代,这三者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譬如电脑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个性化推送学习内容,让学习更有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让学习变得更为主动;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美国的老师可以来教授中国的学生,中国的老师可以去教西班牙的学生,课程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
而且这种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可以发挥各自所长。老师的长处在于他可以观察孩子,激发兴趣,可以设计小组比赛、游戏等各种学习的环节;电脑的优势在于他的内容都是精心预设的,所以趣味性、互动性极佳,而且大数据让教学个性化得到了保证;学生则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跨越时间和空间,既可以跟着老师学,也可以跟着电脑学,学习的效率就会很高。
从整个教育行业来讲,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用户场景、使用方法、连接方式,也同时改变了商业模式、思维方式及创新方法,拥抱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型已经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会越来越影响教育的各个层面。
从2004年至今,创业十余年,我发现这条路越走越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速度,网络平台今非昔比,更加便捷和多元化。沟通对话、纠正发音、智能练习都可以通过电脑实现,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你会发现,计算机变得不仅仅只是一件工具。原先只是人输入程序,然后计算机运行,现在很多时候是反过来了,是电脑在教你,帮助你学习。
我们现在的事业就是去研发一种聪明的电脑,一个新型的学习平台,在某一领域领先于人,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对我而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创意,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展望20年:我既极端乐观,又极端悲观
未来20年,我对某些领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对某些领域又非常悲观。
所谓乐观是指物质生活领域。我认为20年后,人类的物质生活将极端富足,衣食住行都会非常的方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机器轻易完成。大到建筑房屋、架设桥梁,小到家政服务,都可以通过机器的力量来完成。人类可以住在海上,甚至移居月球、火星,物质生活会得到很大提升。
但是我又非常悲观。最近,我去日本旅行,参观了一个大规模的机器人制造工厂。当看到几千几万台机器人在一刻不停地在生产机器人时,我被震撼了,同时也感到深深地隐忧,有可能最终取代人类作用的尖端自动化技术,或许就在我们眼前。
如今,语音识别的技术已经超越人耳,机器辨识能力更强,可以即时储存和传输,还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检索和编辑。未来的20年,人类获得信息的速度、手段、成本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司机、厨师、护工甚至编辑等很多传统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测在二十年内,大约有50%的工作会逐渐被自动化技术取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审视审视技术的发展会在未来对现有劳动力造成多大的冲击。
其实未来并不遥远,再过20年,人类将如何自处?我们的孩子面对这样一个机器高度智能化的世界,将依靠什么生存?
我觉得,未来20年,学习力就是生存力。人类必须找到自己新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将来的竞争,与体力、毅力、坚持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维度竞争。能够掌握命运的,就是你的学习力要强,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理念;要有国际化的理念视野和格局;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要能够学习更新、更快、更重要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纯的死记硬背,强调机械性记忆,已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目前,教育很大的误区,就是利用科技让应试教育教育更加变本加厉,而不是运用科技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准确衡量每个人的学习力,找到其长处,发掘其潜能,利用各种力量来帮助他们实现学习力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价值和本质。
新闻来源:21世纪教育 http://edu.21cn.com/xueqian/f_123_725515-1.htm